第368章 分兵

  草原辽阔,又不像中原有村镇相连,游牧民族常常会迁徙,秋季,草原上的百姓都忙着储备过冬用的干草和干肉。

  “今年大燕还会来卖粮吗?去年我用家里的一百头牛羊换了三个月的粮食,家里老小都安然度过了寒冬,今年家里多养了几百头牲畜,就等着大燕的商队送粮食来了。”

  “我家也是,今年我家还多养了十几匹好马,都是上好的纯血野马的后代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。”在匈奴,马是最受欢迎的商品,然后是牛羊,接着才是草原上的其他东西,不过匈奴王庭有规定,卖给大燕的马是有数的,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不让卖了。

  不过商人有商道,王庭不可能时时刻刻监督着各部落的买卖,还是有不少战马流入中原,朝廷设立了好几个战马培育基地,当初跟着叶长青一同去西北的驯马师也陆续回去了,然后被分配到各个基地养马。

  十月底,寇骁往京城寄出了第一封战报,八百里加急,报信的士兵一路高歌进了城,“捷报捷报……西北军大胜!”

  京城里,西北军出兵的消息并未宣扬开来,只有少数人家知道,听到捷报的消息惊讶地问:“西北在打仗?是匈奴发兵了?还是其他什么国家?”

  皇宫里,李煦和大臣们接到战报纷纷松了口气,就算是对寇骁贸然出兵有意见的大臣,也是盼着大军得胜的,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高兴。

  顺王还未登基就能扩张国土,那未来几十年的功绩必然名留千史,他们这些大臣只要努力追随明君,将来也必能在史册上留下姓名,那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。

  李煦高兴的很,当朝夸赞了西北军的勇武以及寇将军领导有方,此时,可没人会再跳出来指责寇骁的错误了。

  不过稍微懂军事的人都知道,西北军能迅速占领目标地是要突袭,速度快,趁匈奴还没得到消息就把地方占了,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匈奴兵的反扑,能否将土地守住才是关键,因此也并非所有朝臣都看好寇骁。

  散朝后,李煦回到御书房,如今后宫里的女人都被送走了,愿意回娘家的回娘家,愿意出家的出家,剩下的则被李煦安置在郊外的皇家别院里,因此这后宫也冷清下来了。

  刘树拿著名册进来,这宫里既然没了女主人,那宫女太监也可以裁减掉一大半,加上刘树觉得宫里的这些奴才们都是有主的,与其留着做别人的眼线,不如一次性清干净,将来需要再招就是了。

  不过以他家王爷的性格,怕是这辈子都不可能招新人入宫了,假如这后宫里只有一个男人作为皇后般的存在,估计宫女太监都能全撤了,换一匹守卫守着就是了。

  这么一想,刘树的心就拔凉拔凉的,他还想当皇宫的大内总管呢,手下有数千宫女太监的那种。

  “王爷,名单已经统计出来了,各位主子能带走的人都带走了,剩下的这些,除掉一部分年纪到了可以出宫的,剩下的还有五百多人,奴才想着,登基大典是大事,还需要许多人手,不如等登基大典结束后再遣散他们。”

  李煦接过名单看了一眼,抬头看了刘树一眼,说:“把宫女全都送走,留下太监就行了,会被送进宫的男孩子基本都没有去处了,出了宫他们也不好生活,就留下吧,以后宫里还可以成立几个新衙门,就让他们学点手艺去干活吧。”

  刘树感动地抹眼泪,“王爷真是宅心仁厚,奴才会把您的决定告知大家的。”

  “行了,找张朔来,把本王以后要住的宫殿重新修缮一遍,本王要再次迎娶寇骁,就按南越的顺王府那般布置。”

  刘树小心翼翼地问:“您是要和寇将军住一起吗?”

  李煦低头“嗯”了一句,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。

  刘树已经习惯了他的不同,也就不说什么了,就不知道前朝的大臣们知道这个决定后会不会闹起来,自古后宫之事都与前朝挂钩,王爷要娶个男人做皇后,还是个威武大将军,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可不是一个小太监明白的。

  “去把贾平叫进宫来。”李煦吩咐道。

  刘树赶紧打发一名小太监去传话,自己凑近了问李煦:“王爷,寇将军真能赶在除夕前回来吗?”

  “战场瞬息万变,本王也不知道,不过就算不能,到时候他自己回来一趟,换司徒勇去替他,想来他的结拜兄弟愿意给他换个假期回来成亲的。”

  贾平很快就来了,身后还跟着一个黑脸青年,李煦诧异地站起来,“小叶什么时候回来的?”

  已经二十好几的叶长青苦笑着说:“王爷还是换个称呼吧,小叶什么的真的太像个小太监的称呼了。”

  “本王又没叫你小叶子。”刘树听闻往后退了一步,深怕自己会变成“小刘子”,那可真是太没威名了。

  “回王爷的话,末将刚回到京畿营,还没报到就听到您宣贾平进宫,就跟着混进宫来了。”否则他一个京畿营的小兵还光明正大进宫还真没合适的理由。

  李煦点点头,“你这趟差事办的不错,回来的那些驯马师学的也不错,你自己之后什么打算?不如跟着骑兵营回西北助寇骁一臂之力?”

  贾平大概猜到李煦叫自己进宫的目的,骑兵营总是要历练的,而眼下就有个绝佳的机会,李煦会派他们去西北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
  叶长青摇摇头,“骑兵营是寇将军和贾平一手建起来的,臣中途插进去不太好,而且西北已经待腻了,不太想去。”

  李煦也不为难他,西北不差叶长青一人,而且他如果想领兵就必须恢复原本的身份并且大肆提拔,李煦原计划是等登基后再给叶长青正名,以他的功劳足以做个大将军了,总比一直用化名强。

  “随你,你休息两个月吧,看你瘦的,在西北吃了不少苦吧?”

  叶长青摸了摸脸,笑着说:“吃苦倒不至于,就是那边夏天热冬天冷,风沙大了些,人被晒黑了也就显得瘦了。”

  李煦嘴角一抽,心想,等会儿私下要问问叶长青,看看他家寇骁被晒成什么样了,可别两个月后回来自己不认识他了,那可够尴尬的。

  当然,李煦不是嫌弃寇骁黑,男人黑点没什么,想必经历过风霜和战火的男人会更威武更强势,自己肯定是喜欢的。

  贾平没什么可说的,骑兵营早就做好准备了,兵马充沛,足以经历一场长途训练。

  李煦想了想,似乎也没什么可交代的,打仗不是他擅长的事情,只说了句:“到了西北,一切听寇骁指挥即可。”

  贾平应答:“您放心,属下不会与王妃争权的,您要封他为后,他此战的功绩就是最好的踏脚石,想必朝臣们不敢提出异议的。”

  李煦也不诧异他会猜到这件事,反正他身边的人已经习惯了这对夫夫的情比金坚,那是想羡慕都羡慕不来的。

  李煦把他俩当朋友,说话没太多忌讳,笑着说:“他是本王明媒正娶的,本王要登基,他当然得封后,不过你去西北的时候告诉他,如果敢受伤,本王可就要改变主意了。”

  贾平拱拱手,“属下记住了,会一字不差地传达给寇将军的。”

  当天,两万骑兵出动,引起全城轰动,百姓们这才相信西北是真的在打仗,而且绝对是一场大战,否则不可能出动京城的守卫军去支持。

  “听说是寇将军年轻气盛,不顾阻拦一定要对匈奴用兵,瞧着形势,怕是不太好啊。”有百姓不知从听来了小道消息说。

  “如果是这样,那还真是太鲁莽了,西北军听说早就没了主心骨,一盘散沙似的,而且日子过的太安逸,不如早年英勇了,寇将军只去了一年就敢动兵事,还真是胆大啊。”

  “不过是靠着王爷宠信罢了,听说王爷给西北送去了无数武器和装备,还给建了很牢固的堡垒,这些肯定都是寇将军要求的。”

  “看来王爷真是对寇将军感情深啊,连这样的大事都随着寇将军的心意来,这是要给寇将军建立丰功伟绩的机会呢。”

  也有人站在寇骁这边,对他抱有极大的信心,“寇将军武功高强,比当年的木统领还高,比大皇子也有过之而无不及,他在南越就是战无不胜的战神,想必是有极大的自信才敢发兵的。”

  “可西北不是南越啊,匈奴也不是海贼,不可相提并论的。”

  “反正我觉得寇将军会赢到最后,那封捷报就是最好的证明。”

  “那就等着瞧吧,如果战胜了,顺王的登基大典也能更加有意义,如果输了,可就连累顺王的一世英名了。”

  确实如此,现如今,所有人都把西北的战争看做是顺王登基的大礼,至于这份大礼是否会变成灾难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******

  贾平带领两万骑兵直奔草原,还未与西北军汇合就先接到了寇骁的来信,信中说,骑兵营不用去与西北军汇合,他命贾平率领骑兵绕道匈奴王庭所在地,制造混乱,让匈奴兵顾头顾不了尾,如今匈奴已集合十几万的兵马朝西北军迅速靠近,后方必定空虚,如果可能,甚至能将匈奴王庭占领。

  寇骁也没想过一次性占领整个草原,匈奴全民皆兵,如果压制地狠了,说不定与遭到各部族的反抗,到时候反而得不偿失。

  他们所占领的河套平原这块区域,只有几个部族在这放牧,真正的大部落都还在更北方,如果大燕武力足够震慑匈奴人,他们必然不会为了这小块地方与大燕打持久战。

  贾平立即下令全军迅速前进,他们全员骑兵,没有带辎重队,唯有的干粮也是刚补给过的,没人带了十日左右的粮食,如果顺利,足够在草原驰骋一个来回了。

  寇骁得到消息,信心倍增,对手下的各大将领说:“如今有京畿营的两万骑兵替我们干扰敌军后方,想必匈奴兵很快就会得到消息了,到时候他们肯定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回防,我们就在他们的后方设几道坎,别让他们回去的太顺利了。”

  拓跋宏舔了舔后牙槽,自荐道:“末将最喜欢痛打落水狗了,请将军将这个任务交给我!”

  寇骁点点头,“拓跋将军不说我也是要分派给你一道坎的,不过本将军预计他们会分出七万兵力左右回防,一道坎不够,要设三道,第一道人不需要多,两万左右人马,选择高地设伏,远攻一波立即撤退,第二道可选在平地,挖陷阱,趁他们不备主攻他们的马,马匹受伤,他们前进的速度必然减慢,最后一道坎设在王庭附近,装扮成匈奴的某个小部落,以被大燕兵攻破部落为由,上王庭寻求庇护,等匈奴兵即将回家时,再给致命一击,同样的,速战速决,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,以自身安全为前提,务必尽快撤回来,这第一道坎,交给汤将军,第二道,交给曹副将,第三道,交给拓跋将军,你们可有异议?”

  三人上前一步,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,尤其是拓跋宏,觉得自己这道坎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深深觉得自己被重用了。

  等他离开,姜秋明靠过来小声说:“将军为何选他,他性格冲动,万一贪功冒进,带着西北军全军覆没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
  寇骁解释道:“派他去是接应贾平的,算算时间,那个时候贾平肯定还在王庭附近,有我们的人去接应也好让贾平顺利撤回来的,他是性格冲动,但贾平很稳妥,放心,贾平知道怎么做的。”

  提起贾平,姜秋明没话说了,在他熟悉的众位将领中,贾平确实是罕见稳妥的将军,做为先锋也许差点锐气,但做后盾绝对可靠安全。

  “还是将军想的周到。”姜秋明夸赞道,然后说:“算算时间,咱们最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,来得及吗?”

  寇骁舔了舔干涩的嘴唇,摘下水囊灌了半壶水,“放心,一定来得及的,这可是一辈子一次的大事,本将军不会让王爷的登基大典留下遗憾的。”

  有了这个动力,寇骁这次带兵出征讲究的就是个“快”字,迅速占领目的地,迅速建立防御工事,等匈奴反应过来并且集结人马,他们这边可是连援军都有了,这一战,必胜!

  匈奴兵的营地里,努哈儿亲自带队,打听到前方的西北军东西,愤怒地说道:“这个寇骁,还真是个人物,竟然敢主动出兵,是谁给他的胆子?”

  他的幕僚是个汉人,也是这个人一直给他出谋划策,使得他一统了大草原,此时他说:“当然是大燕的顺王给他的胆子,听说寇骁和顺王有一腿,两人感情甚笃,有这么个大靠山,寇骁必定是个张扬跋扈的性子,他会主动出兵也不奇怪。

  而且臣早说过了,大燕去年突然给我们送来了大批的粮食,虽然是正常交易,但肯定是有阴谋的,大王就不该与他们达成协议,不仅卖了战马给他们,还让他们拖延了我们匈奴的最佳战机。”

  也有匈奴将领不赞同地反驳:“放屁!什么叫最佳战机?去年草原是个什么情况王先生没看到吗?因为常年内乱,各部落都缺衣少食,虽然统一了,但兵力战备不足,就算攻打大燕,也未必能赢。”

  王先生冷笑道:“可当时的西北还是一盘散沙,大皇子被剥夺了兵权,接任的寇骁还没能掌控西北军,没人会听他的,我们只需要有几万人马,就能各个击破他们,是你们胆小而已!”

  匈奴将领本就不太喜欢这个大燕人,一个背叛自己国家的小人,凭什么得到他们大王的尊重?

  不过他的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,只是大家都不支持他而已。

  “不说这些了,过去就过去了,还是想想怎么应对寇骁带领的西北军吧,一年时间,难道他已经能全权掌控西北军了?”努哈儿愤怒地问。

  王先生叹了口气,摇了摇羽扇,这东西是从大燕传过来的,连带着三国的故事,王先生一直自诩诸葛亮,可惜生不逢时,没有遇到好的君主。

  “之前就查明了,寇骁确实已经掌控了西北军,并且将西北军分块训练,实力肯定大涨一截。”

  “那他以为凭借这些人就想攻占草原?野心也太大了。”

  王先生暗暗嘲讽,这努哈儿粗鄙蛮横,脑子里装的都是草,“顺王登基在即,我猜测寇骁不会对攻占整个草原有兴趣的,就算有,也不会找这个时间,在大燕,登基大典是大事,文臣武将们都是要参加的,寇骁作为李煦的亲信,必然是要回去的,所以,最大的可能是,他们的目标仅仅是现在那片平原,再多的地盘他们也守不住!”

  “果真?”将领们纷纷开口询问,他们根本不想打仗,这几年打仗打的太累了,好不容易平静下来,他们只想搂着美人带着财宝舒舒心心地过几年好日子,否则大好的财宝美人没有命享受也是白搭。

  如果西北军果真不打算继续进攻,他们也未必不能让一步的吧?

  大家用希冀的眼神看向努哈儿,后者虽然心里有想法,却表现的很愤怒,“就算只是一块小平原,那也是我们匈奴的地盘,寇骁敢占我们的地盘,就要做好被铁骑踩成肉泥的准备!”

  一夜过后,西北军的使臣来到了匈奴驻扎的军营,带来了寇骁亲笔手书的协议书,上面写着:只要匈奴退兵,将西北军占领的地方划归大燕所属,那么他们也将停止脚步,绝对不踏入草原一步,除此之外,大燕和匈奴可以继续保持友好的双边贸易关系,大燕已经准备好了数百辆车的粮食,只要匈奴退兵,这些粮食立即会被送入草原,供百姓们安然度过寒冬。

  已经是下雪的季节了,再过十天半个月,也许草原就会被大雪覆盖,这样的气候,不管是西北军还是匈奴兵都不会想动兵的,何况匈奴兵的粮食有限,除非他们能到大燕境内掠夺粮食,否则十几万大军就要饿肚子了,到时候可是连草根都挖不到的。

  王先生着急地说:“大王,不能答应他们,这是他们的阴谋诡计,一旦被他们占领了匈奴的领土,必定会助长他们的气焰,等他们兵强马壮,一定会继续攻打我们的!”

  有将领哈了一口气,不乐意地说:“为何要等他们兵强马壮,只需要给我们一年时间休养生息,明年这个时候,我们一定能将失去的领土抢回来!到时候,一定要让他们见识匈奴铁骑的厉害!”

  其他将领纷纷附和,“是啊,大王,今年已经这个时节了,他们已经开始建围墙了,只要他们不出来,我们想攻进去很难,我们粮食不够了,抢不到大燕的粮食,我们只能抢自己人的牛羊,到时候,您刚统一的王庭必定又会四分五裂了。”

  这话说进了努哈儿的心坎里,他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是万万不舍得放弃到手的王位的,而且现在匈奴内部还不够安稳,各部族依然有奋力反抗的旧部在闹事,如果全力攻打大燕,后方必定不安稳。

  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证实了,下午,有斥候兵急忙来报,发现一支骑兵正迅速朝王庭靠近,人数约两万,看装束是大燕的兵马。

  “什么?西北军有动静了,为什么我们的人没发现?”

  负责监督西北军的将领立即汇报说:“大王,我敢用项上人头担保,西北军绝对没有动过上万的人马,这支骑兵会不会是从其他地方来的?”

  那斥候兵喘匀了气息,继续说:“从旗子来看,似乎不是西北军。”众所周知,西北军挂的是“寇”字大旗。

  “是谁的兵?”努哈儿瞪着眼问。

  “似乎……似乎是大燕京城来的。”

  “不可能!那边从来没对匈奴出过兵。”

  王先生想了想,说:“也不是不可能,听说京畿营练了一支骑兵,刚好就是两万人,如果是他们来了,很正常,骑兵速度快,最适合在草原行动,我们后方空虚,他们这是要掏了我们的老底啊!”

  努哈儿焦急地走来走去,很快做了决定:“才两万人而已,本王要他们有去无回!分一半人回防,务必将这支骑兵全歼在草原!”

  “遵命!”

  匈奴兵的调动很快就被寇骁得知了,他大手一挥,三支兵马趁夜出营,准备给回防的匈奴兵一个致命打击。

第368章 分兵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完整版+番外章节

正文卷

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完整版+番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