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未来如何

  赵元晔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宁寿宫的。

  他有想过自己母妃的死肯定是一个阴谋, 可是他没有想过,竟然是他父皇害死了他母妃。

  他更没有想到,父皇竟然一点都没瞒着他, 将事情都告诉了他。父皇这是太相信他了,觉得他不会为母报仇, 还是太不忌惮他,怕他找新皇麻烦所以直接告诉他了?无论哪一种,都让赵元晔无法接受。

  赵元晔一路恍惚地出了宫, 连他的府邸都没有回,直接去了他母妃的陵墓。

  几个月之前他回京的时候母妃还是好好的, 哪怕没见到人, 可赵元晔也知道他母妃情况不差, 如今再见面, 便已经是天人永隔了。而毒害他母妃的,竟是他父皇。赵元晔跪在自己母妃的墓前, 什么斗志野心都没了,他本来回来是想给母妃报仇的, 可如今这个仇……他该怎么报呢?

  赵元晔是后悔的,早知道这样他早就该把母妃给接出去,不管父皇怎么阻拦他都要接回去。可谁知道只是晚了这几个月, 便什么都晚了。赵元晔觉得自己真是个废物,明明知道他母妃是被害死的, 却谁也不能怪, 什么仇也不能报。

  并没有多少人在乎赵元晔心里到底如何想,这宫里多一个人也不会多,少一个人也不会少,德美人本来就是个不招待见, 她这一去,宫里头那些太妃的日子还照常过着。对她们来说,德美人去世好歹也还算是一件好事,毕竟西宫的院子只有这么多,能少几个人最好了。

  太上皇倒是派了人过去盯着赵元晔,怕他心里想不通,做出了什么极端的事情。

  不过好在他派回来的人回禀说赵元晔只是在他母妃的墓前跪了一天,情绪也十分低落,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异常。可即便如此,皇上还是叫人整整盯了半个月,直到赵元晔启程回了花剌子模之后,他才终于觉得安心了。

  可太上皇还是没忍住将赵元邑揪回来大骂了一顿:

  “一天到晚就知道算计你父皇,真是没心肝的东西!”

  赵元邑理直气壮:“怎么说三皇兄也是您儿子,您不管谁来管呢?要真是让我出手,没准三皇兄还会觉得我欺负他。”

  太上皇:凉凉一笑:“也就这么最后一次了,下回碰到什么事情,朕是绝对不会帮你擦屁股的。”

  赵元邑碎碎念:“德美人可不是我杀的……”

  “你说什么?!”

  好了,赵元邑彻底不说话了。

  不过他父皇的话赵元邑听着不服,德美人那件事本来也就是他父皇出的手,自然该让父皇来善后了。这件事情上,他可是一点错都没有。

  赵元晔他们回来的这件事情,并没有给如今的京城带来任何涟漪。随着德美人的去世以及张家的败落,往后赵元晔在京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,加上他如今人已经不在京城了,迟早都是不会被人淡忘的。

  只是赵元晔因为他母妃的事情,回程的途中一直郁郁寡欢,精神不振。

  周围的人虽然不知道内情,可是看着人家母妃过世了,也实在可怜的很,就没有再过去打扰他。

  众人各怀心思的回去了。

  其中札答与小王爷的心情最是复杂。他们当初进城的时候,就看到城门上面驾着几十驾火炮,那样式连札答都从没有看到过,想来是这段时间才弄出来的,比起从前的那些火炮威力肯定又大了许多。

  札答肯定是眼馋的火炮的,可是大魏对于火炮一向严谨,对于火炮的制作更是看管的死死的,旁人哪怕想要仿制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仿起。

  大魏主力军队从他们花剌子模撤出去了之后,那些火炮也跟着一块撤下去了,如今都放在两国边境,不近不远地威慑着花剌子模。只要他们有什么异动,那些火炮就会立马开进他们花剌子模。

  不管是札答还是小王爷都知道,如今花剌子模的兵力跟大魏根本没办法比。所以压根也不敢有反抗的心思。这回他们来京城觐见,一则是为了表忠心,二则也想看看京城与他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。如今他们看到了,心里仅存的最后那一丝希望都没了。

  大魏的国都比他们的国都强太多了,多的是他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东西,且大魏的氛围也许他们那边都不一样,街上随便看到的人都是精神饱满,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样,若不是生活富裕又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状态呢?

  这一趟回程之后,齐王没多久便给赵元邑写了信,说是这阵子札答跟小王爷安分了不少了。

  赵元邑看过信之后也就笑笑,不以为意。

  花剌子模那边每年都要送些人过去当官,可是他们大魏的人跟花剌子模本土的官比起来还是太少了,而且因为语言不通,所以办事儿多有局限。如今也只能盼着他们新办的那些学堂们快点起作用,让大魏的语言文字早点在那边推行开,这般大魏的官员去那边管理也能方便不少。

  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,短则三五年,长则几十年,端看那些学堂的先生到底怎么教了。

  这年十月份,出海的人再次回来了,这回带来的东西就更多了,且冯子良他们与当地部落的首领商谈好了,对方也同意他花钱在他们那儿开作坊。有了这样的首肯,冯子良他们归京之后朝廷立马开始鼓动大商贾了。

  那地方虽然离大魏远得很,但是那边的土地便宜,且树又多,想要建什么作坊就能建什么作坊。当然对于大魏的大商贾来说,最好就是建造海船作坊了,他们大魏这边造船的技术越来越厉害了,只是大魏这边木头贵,朝廷又禁止百姓砍伐山林,在木材一事上课税比较重。

  虽然听说工部又弄出了铁皮船,说是不怎么用的木材,可那毕竟是新弄出来的东西,许多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,也不肯轻易的去试,对他们来说木头做的船才是最安全的。

  劳力足、树木多,海船做好了可以直接装一船的东西拉回来买给周遭国家的商人,再妙不过!

  且百姓们还都听说,这回连工部的不少人都打算过去试试,说是为了那什么眼泪树。工部的人从那眼泪树里头提炼了一些东西,用在车轮上还不错,十分防震,还让段侍郎有了许多想法。不过现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,就是在短时间内弄到大量的眼泪树,这样才能继续实验。

  毫无疑问,对面的那块大陆就是最好的地方。为此,段侍郎甚至打算以身试险。

  赵元邑对于段侍郎这一打算颇为支持,当然也极为敬佩。有了段侍郎打头,往后越来越多的人忍不住出海,段侍郎他们开了一个好头。

  当然,之前那些说风凉话的是别想了。

  几个月后,又一轮出海的船只即将离开大魏。这次的船队很多,除了朝廷的二十艘,还有各商贾的几百艘。

  这些商贾此去都是带够了钱跟人手的,若是场地合适,他们就打算直接在当地办船厂。反正如今往返的旅程已经熟悉了,熟悉了之后,危险也就降低了许多。巨大的利润,足以让这些商人们趋之若鹜。

  赵元邑又一次送了行。

  百姓们好像现在才反应过,他们这些新皇对出海一事都是分外在意,几乎每一次朝廷的船队出海都会亲自过来相送。在百姓们看来,这些船只出海的确可以给大魏带来巨大的利益,可是这点似乎也不值得新皇如此上心啊。

  别说是百姓了,就连太上皇对这事儿也好奇得很。

  赵元邑在给太上皇请安的时候,便将自己的想法提了提:

  “一个国家的兵力不光只在陆地上,海上的战斗力也是极为重要的。若是能发展海上贸易,也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。”

  太上皇问:“这就是你的打算?”

  赵元邑坦诚:“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打算,只是走一步算一步罢了,端看他们自己能走多远。”

  靠着一个人的推动,哪怕大魏在海运上取得一些成就,最后也不会继续推广,重要的是要培养出许许多多有志于出海的接班人。

  “我也不知往后的大魏会变成什么样,只是如今身在其位,总得为子孙后代考虑。若有一日别的国家坚船利炮打过来,大魏也不会毫无反手之力。”

  “瞎想什么呢?如今有谁敢来大魏撒野?要是他们敢来,必定会被火炮轰得什么都不剩。”太上皇觉得儿子这完全就是杞人忧天。

  “万一他们也学会了制作火炮呢?”

  “他们哪有这样的脑子?”太上皇道。

  赵元邑追问:“可万一呢?”

  “没有万一。”太上皇说得笃定。

  赵元邑也没有再说什么了,其实这种情况是会有的,他如今做的就是消灭这种可能性,让他们大魏强大一点,再强大一点。

  赵元邑不一样大魏在他手里达到顶峰,他希望这个顶峰来最好永远也不要到来。

第140章 未来如何

-/-

上一章 下一章

更多好书

反派还是个小团子最新章节+番外章节

正文卷

反派还是个小团子最新章节+番外